元宵節,又稱上元節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燈節,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,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。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夜為“宵”,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。
中國幅員遼闊,歷史悠久,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,其中吃元宵、賞花燈、舞龍、猜燈謎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。
吃元宵
正月十五吃元宵,“元宵”作為食品,在我國也由來已久。宋代,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。這種食品,最早叫“ 浮元子”后稱“元宵” ,生意人還美其名曰“元寶” 。
鬧花燈
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,始于西漢,興盛于隋唐。隋唐以后,歷代燈火之風盛行,并沿襲傳于后世。而正月十五,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的高潮。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“燈節”。
猜燈迷
猜燈謎又稱打燈謎,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。每逢農歷正月十五,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,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,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。
耍龍燈
舞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。傳說,早在黃帝時期,在一種《清角》的大型歌舞中,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,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。